查看原文
其他

扯白||从苏芒辞职看三十年时尚杂志编辑沉浮记

黄小姐(黄佟佟)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19-04-14

本文由腾讯《大家》(微信号:ipress)授权蓝小姐和黄小姐转载,作者是黄小姐。



最近两周真是热点满满,除了纪梵希老爷子去世霍金老爷子去世李敖去世洛夫去世,还有一位女士的新闻夹杂其中,那就是中国时尚界的风头趸苏芒辞职了……


▲《时尚芭莎》的主编苏芒递交辞职信称因“亲人的危病”辞职,随后时尚集团也发布了确认她离开的事件,这一离开得相当突然。


苏芒何许人也?


中国时尚圈这三十年最著名的抓马QUEEN。


▲苏芒,前时尚集团总裁、《时尚芭莎》总编辑。1994年加盟时尚传媒集团,在职期间先后负责了《时尚cosmo》、《时尚先生esquire》等多本杂志广告经营业务。2000年参与创刊《时尚健康》,开创了中国高端健康杂志先河,本人也因此成为时尚集团第一任执行出版人。2001年集团任命苏芒,在中国创刊《时尚芭莎》杂志,意味着在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国际顶级时装杂志的诞生。2003年,由苏芒发起的“BAZAAR明星慈善夜”,第一次提出“让慈善成为时尚”的理念,开创了明星、时尚、慈善、媒体四重影响力的大型慈善拍卖晚会新模式。


1994年她以广告业务员的身份硬闯时尚圈,凭着一股“拿不下单我就跳楼”(这是她早期最喜欢跟同事分享的励志故事)狠劲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中国最顶尖的时尚杂志话事人。



▲在行业口碑来说,不得不说苏芒对工作的确是很拼命的。当年《时尚》杂志社创立之时,只有七个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工作着,这七个人里其中有三个是老板,苏芒是不可多得的拼命员工,身兼编辑+广告业务员+厨子+追款人+苦力……的确是《时尚》集团劳苦功高的开荒牛,但与此同时,她爱坐boss大腿的逸事也就风传开来,洪晃老师眼里揉不得沙子,当然也是不肯放过这等典型人物的。


▲这张苏芒坐大佬大腿的图,就曾经被同行前辈洪晃在最新小说《张大小姐》里疑似映射她。


为干事业这么豁得出去的苏芒好不容易得到今时今日的地位,谁都以为她会仿效美国那位室内都戴墨镜的安娜·温图尔女王一样一直干到老,没想到竟然在五十岁不到的时候退出了干了24年的时尚集团。


虽然辞职信里写得明明白白是因为家人的健康,但也有人会腹黑地猜测她另有它图,更多的传闻则来自她在杂志并购和电商中涉及的商业利益……


▲有人翻出在她辞职前一天,有不点名爆料某“时尚女高层在旗下杂志并购案中涉嫌职务犯罪,已经进入调查环节,最好结果的离职,最坏结果是入罪”,有网友猜测这条微博指向辞职的苏芒。


自媒体这两周写了无数篇文章八卦逝去的老爷子们,称又一个时代结束了,其实苏芒的引退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曾经风光一时的时尚杂志编辑,时髦的平民女孩最心仪的行业,开始真正褪色变形……



说起来,时尚杂志编辑这个职业,曾经是过去三十年许多年轻女孩的梦想:华衣美服璀璨珠宝明星名人纸醉金迷……


这是平民女孩最快速最便捷到达另一个阶层的直通车道,鲜花烹油的名利场,女编辑穿梭其中,指点江山,穿香奈儿喝巴黎之水头排看秀……


看过五遍《穿PRADA的女王》之后,谁不会怀疑镜头里奔忙的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 就是自己,说不定将来还可以成为那个所有名牌任意穿的白头发梅丽尔·斯特里普呢?



只可惜,中国的时尚行业完全承不起中国时尚编辑的渴望,因为中国的时尚事业根基实在太浅。时尚需要时间,需要经验,需要人才,需要某个富裕阶层持续而恒定的着迷与供养。


时尚是一种文化,而且恰好是某种中产以上的阶层的文化。


你看人家安娜·温图尔虽然号称中学都没有读完,15岁就出来闯江湖,但人家出身好啊,本来就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一员,父亲是报业大亨,年轻时她和她的引路人,那些专栏作家约会都会在自家的大宅里,绝对的黄金女孩。


▲年轻的安娜·温图尔颇为清秀,她靠与上流社会的媒体人交好而进入媒体,后来她成为《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也是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时尚女魔头的原型。从1988年起担任《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的多年里,她完全确立了在时尚界的强势地位,成为确定流行趋势和扶持新近设计师的点金之手。英国《卫报》把她称为“纽约的非官方市长”。


而三十年前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毫无时尚,街上全是绿和蓝,中国最早的十大设计师郭培说八十年代哪里需要什么设计,外套上加三个袋子就卖疯了。而时尚杂志就更不用提了,基本靠COPY与抄起家,于是时尚编辑这个行业就开始得十分尴尬。


前期十年

1988年—1998年,野蛮发展期


中国的时尚编辑最开始阶断基本就是翻译。


1988年,法国ELLE杂志正式出了中文版,这算是时尚杂志的原年,此处时尚编辑的作用是复刻。


▲作为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1988年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权合作,出版了《世界时装之苑ELLE》,第一次把“时装”和“时尚”的概念带给中国读者。


▲这是1992年的《世界时装之苑ELLE》春夏合订本,卖十元,很多小城市的时髦女孩咬牙也要买一本,可以翻上一整年,因为里面的图片可以给人许多气息和幻想,“看多了自己的气质也会不一样”一位沉迷于这本杂志的姐姐说。事实上,这样露出大半个胸部和女性抽烟的场面当时也只有在《ELLE》看得见,算是那个保守时代里的先锋。


▲如果你不了解九十年代中国的时尚水平有多啊荒蛮,可以对比一下当时法国编辑与中国编辑出品的时尚大图,就在同一期上,能GET到这种差距么哈哈哈……

                                                   

从1988年到1998年,是中国时尚杂志的野蛮发展期。原版杂志也有,但价格极其昂贵。我记得九十年代中期,如果你买了一本《ELLE》,你简直在同学眼里就是富翁,是啊,谁会花生活费的五分之一去买一本杂志呢?这不是奢侈品是什么。


但时尚消费是硬需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商业大潮,外资涌入,广告业飞速发展,精明的文化商人几乎同时闻到这后面钱的味道,本土时尚杂志填补市场的空白,拿到刊号,从编辑到发行都由民间资本承包,广东成为这样杂志最多的地方。


▲(左图)1993年国家旅游局主管与中国旅游协会主办创立《时尚》杂志,以“国际视野、本土意识” 的办刊方针引导潮流,倡导时尚。(右图)1995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日本主妇之友出版社合作推出 《瑞丽服饰美容》(后改名为《瑞丽》),开创了一种时尚实用化的独到期刊模式。


老板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谁谁谁又买了几个刊号,谁谁谁办杂志赚了大钱。而这样的草台班子当然完全没有能力原创,这时的时尚编辑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抄”是他们的首选。


最先抄的是香港杂志,然后就是直接抄日本,因为日本的时尚产业成熟细致。我以前工作的本土杂志,前面八十页内容有一大半是从直接从日本杂志上扫的图,就这样,当年也卖到了几十万册一个月,一年的广告额上千万……


▲八九十年代的时尚杂志内容丰富,包括一年四季的服装款式、饰品搭配等。图片大多来自从香港买回来的日本杂志。


中期十年

1998年—2008年,高速发展期


显然这不是长久之计,与国外版权合作成了更为更高端更为稳阵的选择。


1998年4月,《时尚·伊人》与美国著名女性杂志《COSMOPOLITAN》进行版权合作,这划时代的合作代表国外的成熟大刊的大规模进驻内地的开始,而奢侈品广告也因为全球采购计划成为高端时尚杂志的标志。


▲感受一下1998年-1999年,《时尚·伊人》与《COSMOPOLITAN》版权合作前后的时尚度对比,也是非常有趣的事……


1998到2008年,是中国时尚杂志的高速发展期,北京成为时尚杂志编辑们的扎堆的地方。


他们大部分不具有时尚行业的专业资历,因为学校没有这个专业,许多半路出家来自各个专业的女孩因为喜爱时尚杂志的氛围而进入这个行业。那时候,时尚杂志里文字编辑的地位是要高过时尚编辑的,文字编辑轻慢地把时尚编辑称为“拍片的”。


但时尚的需求太旺盛了,看着外国杂志学时尚的年轻女孩们基本都是自学成材,而且她们在各种杂志之间跳来跳去,也开始自己的原创内容,照猫画虎开始拍时装大片和明星大片,所以你可以在各大拍摄基地看到时尚编辑们拿着国外的图片给摄影师参考,要他们照本宣科。


在陈漫冒起以前,你几乎看不到中国时装摄影师有太多惊世的原创作品。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陈漫现为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2003年被发掘后,凭借一系列为《青年视觉》拍摄的独树一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作品开始受到关注,成为众多明星偏爱的摄影师。


2000年后的时尚杂志编辑们是野心勃勃的一群,他们大都出身平民,但向上流动的决心无比坚定。


从某种程度上,她们都是苏芒,她们奋不顾身,努力向他们的外国同行看齐,不穿秋裤,努力混迹于上流社会,冒着被北京原生贵族们鄙视的枪林弹雨,努力要在这名利场里拼命绽放光彩……


最大的窘境在于,他们超越了他们的阶层,他们演绎着一个阶层的生活,但他们的收入无法支撑起哪怕是一点点那个阶层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他们手里拿着的是当季最流行的衣服和首饰,但收入仍然是小白领的收入,拍片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勾了丝划了印子,得花上好几个月的工资才能赔上,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真是一种灾难性的行业。


▲美国有“穿Prada的女王”,中国有“不穿秋裤的苏芒”:2007年,苏芒在接受鲁豫访谈时透露自己认为穿秋裤是不时尚的表现(外国人就不穿啊,法国老公也鼓励她在大冷冬天看画展也要光腿穿超短裙,不时握着她发冷的手说“你要坚强”),除了自己坚决不穿她也自曝曾在出国访问时坚决制止她的领导不能穿毛裤……一时间关于“时尚就是不要穿秋裤”这个话题立马引起众人热议,苏芒本人也被封为“不让人穿秋裤的杂志主编”。


在北京当时尚编辑的基本都是焦虑的,有人嘲笑这个行业是“拿着五千块的薪水为一万元收入的人描述月薪十万的生活”。


是啊,如果是北京土著还好,如果是外地的女孩,她们会住得很远,有时要花三个小时在上班的路程上,还要受尽部门总监以及品牌的各种为难与捉弄。


要论势利,还有什么行业势利得过时尚行业,这完全是一个靠鄙视链生存的行业。


“你连香奈儿包都没有,怎么去参加他们的派对啊?”


“她(通常指拍片的明星)想吃云吞面了,赶紧出去买。另外鞋子有点挤,你去撑撑大……”


“连三宅一生都不知道,怎么做这一行啊……”


▲尽管努力做到了对奢侈品牌了如指掌也拥有了若干个名牌包包,但依然要自己步行或挤公交地铁去上班,打的士的预算通常只会在出席活动当天才会动用到,毕竟要省点钱来买新款包包啊……


多苦啊,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的野心,毕竟这里离另一个阶层,另一个世界很近。


住最好的五星级酒店,用最新的化妆品,见最牛逼的设计师,到离最富裕的人最近的地方,这个行业会让你很快速到达,不需要家世,也不需要文凭,大家都是野地里长出来的孩子,看谁长得快看谁学得精……


励志的故事很多,比如奋勇挤掉前任成为部门主管的,比如谁谁谁睡了男名人的,比如谁谁谁又因为酒会认识了谁谁谁,现在成了阔太的传闻……传说中的阶层提升,在时尚杂志里似乎是只要努努力就能发生的事。


但大多数时尚编辑显然没有这样的好运,她们异常辛苦地工作,普遍过着内心分裂的生活,接触着一线品牌,在杂志上指点读者应该如何穿戴何谓之时尚,但收入却明显不能负担。于是一年一度的只针对媒体的名牌特卖会成为了他们解决门面危机的关健,首先拿几件大LOGO的包镇住场子,之后再慢慢来。


我听过的一个最恐怖的段子来自上海,一位来自十八线小镇的年轻女编辑和她的同事说她认识了一个外国男友,住在古北的别墅区,她甚至还带这位朋友去别墅区观看,但因为男友不在家而作罢……


她们在别墅区外的咖啡馆遥望着男友的别墅聊了一个下午,几年以后,她的同事听说她被送回了老家,因为妄想症。



当然,老编辑们情况好一点。最优秀最受资本亲睐的人朝着主编进发,成为苏芒、张宇和晓雪,次优秀的成为盘据某个版块的老大,时装,明星、美妆……所有品牌资源人脉都要牢牢拿在手里,到哪个杂志社都是一方诸候。


但也因为这个,时尚编辑们们频繁跳槽之际就是各种地盘大战开站之时,每个人都在这刀山火海里练就一身本领。一个人就是一只军队,而势利与实力这两样东西,是职场得胜者最明显的标志。


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类似于苏芒这样的人物:平民女孩,嫁给洋人,完成阶层上升,每天活得像打了鸡血,在名利场中奋力游走,在明星品牌和投资人中间联合纵横,空手套白狼,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版面。


“预算只有这么多,我不管你怎么做,总之你要给我办出来。”


她对她的手下这么说,而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芭莎慈善夜正是这种操作方式的产物,不得不说她是牛的,毕竟办成了,虽然是很中国很土,但这也毕竟标志着中国明星有自己的名利场了。



▲由苏芒牵头主办的一年一届的“BAZAAR明星慈善夜”可以说是每年最大的时尚娱乐派对了,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15个年头,出席晚会的明星也越来越多,每一年光看“C位之争”就有不少看点,而苏芒毫疑问成为这名利场里最有锋头的话事人……


后期十年

2008年—2018年,日渐衰退期


2008之后,时尚杂志进入衰退期。


首先是本土小型时尚杂志的倒闭,紧接着是中型时尚杂志的倒闭,《伊周》、《悦已》许多名动一时的杂志宣布停刊。而2016年1月《瑞丽时尚先锋》杂志纸质版的停刊标志着纸质杂志再无回转余地,行业的消退已成必然。


▲曾经教会无数年轻女孩穿衣打扮、化妆编发,挖掘过杨幂、张子萱等小花和网红的《瑞丽时尚先锋》杂志纸质版于2016年1月停刊,之后只保留电子刊。对于讲究实用性的瑞丽来说,网络平台对它的颠覆实在太大。


大量的时尚编辑们在一片肃杀里寻找出路。最舒服的转型当然是成为KOL、时尚博主,利用往日的人脉与专业背景成为新的个人化媒体,一个人就成为一本杂志。但这条路艰难而极富偶然性,一千个人里末必有一个成功的。


更多的时尚编辑们则转型为新媒体编辑,或者去公关与广告行业,或者成为明星团队的一员。谁也没有想到最难转行的还是当年在白热化的竞争里夺得一席之地的时尚杂志主编们,她们的年纪与职务并没有给他们太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上有老下有下的窘况又让她们无法不工作。


我所知道的知性女主编有的得了忧郁症,有的回家生二胎,有的修了佛,有的去了文化公司推广艺人……四十岁职场熟女的人生,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只用了三十年,时尚杂志这个行业就消却了光环,它不再是风光的名利场,也不再是年轻小姑娘接触上流社会的加速机,它只是黯然消退了,媒体全速进入网络时代。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所有与时尚有关的行业,无论是新媒体也好,品牌也罢,从前任由十八线小城姑娘进入的时尚通道将会越来越窄,因为时尚真的是要有见识的,要真的用过真的买过真的玩过……


▲我们说过章小蕙的故事(戳这里可回顾),章小蕙是典型的富二代,从小就穿香奈儿,去东京,看时尚杂志,会把一本一本的时尚杂志裁下来装订成册,对于时尚信手拈来。亦舒说别人装修铺头要花一百万,她在家拎了一盏欧洲水晶灯挂上去就开业了,潇洒又落拓,要不是嫁人早,章小蕙最想当的应该也是时尚编辑吧……因为根本不用学,完全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基本上,今后的时尚行业里,论见识论气质论专业,那是都是学成归来的年轻富裕的学习服装与奢侈品的富二代女孩们的专利,因为起点根本不一样……


当年轻的时尚公号博主们动辄出动全套香奈儿出现时,也宣布了苏芒模式的终结。这也许是我们看到苏芒辞职时最大的感叹,奇迹不可复制,苏芒锋芒不再,平民灰姑娘的水晶马车消失了,阶层上升梯道又慢慢合拢了一条……



本文选自腾讯《大家》专栏(http://dajia.qq.com),

腾讯《大家》微信号:ipress,扫描二维码或输入网址查看更多文章。


本文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